当前位置: 首页 > 就业信息 > 国家专项 > 正文

中央全力支持 激活西部人才一池春水

【来源: | 发布日期:2016-11-19 】

回首开发之初的西部,12个省份的各类专业人才加起来,仅占全国总量的20.4%,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13.6%,两院院士仅占8.3%。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当时就明确预言,阻碍西部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人才的短缺。 针对这样的情况,中央对于西部地区的人才支援,实际上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前就已经起跑。从各部委的人才项目在西部的密集落地,再到多部门联合作战的“西部之光”、博士服务团等计划的深入开展,西部地区的人才工作,在中央的引领下,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部委项目助力西部开发 一个项目激活一个事业 西藏藏医学院位于海拔3600米的拉萨市,规模不算大。走进这所学校之前,记者的脑海中一直想象着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中会碰到哪些难题,可院长尼玛次仁一张口,却让记者意外连连—— “我们需要师资,内地的学校会给我们派;我们培养人才,内地的学校会给我们提供便利条件;我们请内地的专家来讲学,人家一分钱都不收……”尼玛次仁高兴地告诉记者,借助教育部“高校对口帮扶”的项目,西藏藏医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内地高校积极协作,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得到了很多实惠,现在学校发展得红红火火。 现如今,像藏医学院一样,受到发达地区高校对口帮扶的西部高校越来越多。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自2001年起实施以来,现在受援高校已经覆盖了西部各省区市。通过对口支援工作,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青海大学等多所西部受援高校步入“211工程”建设院校行列。 教育部的帮扶,只是一个缩影。针对西部人才的短缺,中央对于西部地区的人才支援,始终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交相辉映。 2002年和2007年,中办、国办先后印发《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助推西部地区人才发展。 在中央的号召下,各有关部委成为西部地区人才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和先行军—— 中组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等部门不断加强对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工作的宏观指导,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等文件,为西部地区的人才工作指路。 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许多专门针对西部地区的人才援助项目—— 人社部大力支持西部地区高级专家的选拔培养工作。西部大开发前10年,共从12个省区市选拔2166名各行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为西部12个省区市选拔培养160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科技部在农业、能源、资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态环境、健康与安全、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在西部组织实施了一大批科技项目。其中,仅“十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西部开发重大项目,就安排课题222个、拨付经费3.5亿元…… 各部委的人才支援,给西部地区的人才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然而,西部地区还有许多人才问题,涉及多个部门的管辖范围,并非“单兵作战”可以解决。而且一些项目存在着针对性不强、覆盖人群重复等问题,作用发挥不大。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统筹层次更高的跨部门人才工程,就显现出了更大的效力。 部门联动共同发力 项目升级对接产业升级 2010年10月,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的领导赶赴天津,目的十分明确——想要留住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刘晓非,天津大学的博士,2010年作为第八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前往平川区挂职服务。 挂职副区长期间,刘晓非通过对平川区粘土资源的普查,研究确定了平川区发展建筑卫生陶瓷产业集群、重塑日用陶瓷和工艺陶瓷、开发平川特色工业陶瓷的陶瓷产业发展思路。协助开发区招商引资建成中国西部第一条全自动环保墙地砖生产线和功能设施最完善的专业陶瓷建材市场,建成了西部第一条四砖并排生产线和西部最具特色的工艺美术陶瓷生产企业,重塑了平川工艺美术陶瓷产业在西部的强势地位。 “看到领导们极力挽留我的场景,我很受激励。”刘晓非毅然决定,延长挂职一年,要为平川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如今,这样的故事在西部地区还有很多。由中组部、团中央联合打造的博士服务团,已经成为西部地区最欢迎的人才支援项目之一。自1999年以来,已先后选派13批1641名博士到西部地区服务锻炼。 对于每一名博士,西部地区都格外珍惜。广西对博士服务团成员在职务安排上“高看一眼”,工作分工上“重用三分”,落实责任上“一视同仁”。历届136名博士首次挂任副市长、副厅局长、副总经理的接近50%。项目实施以来,已有17位博士挂职结束后选择留在广西工作。 “每一年都在增加名额,但越来越供不应求。”青海省人才办主任陈海云告诉记者,服务团成员在当地积极发挥科技参谋、桥梁纽带和培养人才的作用,是西部地区最需要的人才智力支援。 和博士服务团齐名的,还有一个被称作“西部之光”的人才项目。 “西部之光”最早由中国科学院于1996年启动实施,目的是加强对西部地区科技带头人和年轻优秀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从1998年起,中组部开始与中科院共同实施“西部之光”计划。2003年,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和中科院又进一步联合开展了“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的选派工作,更加丰富了西部人才的培养体系。 截至2012年末,“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已经累计资助青年科技骨干1800多人次。“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累计为西部2170名科技人才提供了到东部学习访问的机会,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像博士服务团和“西部之光”这样的人才援助项目,由于针对了西部地区人才引进和培养和关键症结,很受西部地区欢迎。许多省份纷纷提出,希望中央增加本省的名额。 “就算让我们自己掏腰包也值了。”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于杰表示,“像‘西部之光’这样的项目,对于人才的提升作用太明显了,是跨越性的进步,靠省里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办到的。” 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其中特别强调了几项“重点人才开发工程”—— 除了博士服务团和“西部之光”以外,重点人才开发工程还包括“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创新培训工程”、“东部城市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计划”以及“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等。 这些层次高、力度大、针对性强的人才支援项目,让西部各省份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也激起了他们对于人才支援的“更大的胃口”。 国家层面统筹西部人才支持 “三区”计划更大手笔更大力度 在中央各有关部门的持续帮扶下,西部地区人才工作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各类人才数量不断增长,结构也在日趋得到改善。然而,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一些地区的人才工作仍然举步维艰。 西部还有哪些人才需求,让我们听听西部地区人才工作者的呼声—— “我们希望中央对服务艰苦边远地区的人才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怀,让他们能够更加安心地扎根奉献。”西藏自治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我们希望有关部门批准我们当地的园区挂上更多的‘国家级’的牌子,这三个字对于吸引和集聚人才来说,是再好不过的金字招牌。”贵州省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我们希望国家通过选派优秀专家来当地挂职、开展‘院士专家西部行’等多种方式,帮助解决我省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的问题。”青海省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 一句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西部地区对于人才前所未有的渴盼。 如何回应这些渴盼?《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对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和改进干部援藏援疆、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教师特殊培养等工作,为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而十二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或许是更令人期待的答案。 计划明确,为促进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在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每年引导10万名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每年重点扶持培养1万名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人才。 现如今,这项计划已经在各地积极展开。 中央提出,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西部地区通过进一步的开发,也必将告别以投资拉动增长的时代,走进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带动为主要增长点的全新“2.0”时代。 人才工作要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这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除了中央的人才援助政策不断“升级”之外,恐怕还需要各地动更多的脑筋。